2012年秋天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暨紀念姚一葦先生活動總表
日 期 |
時 間 |
內 容 |
地 點 |
參加人員 |
10月27日
(星期六) |
17:30 |
歡迎宴會 |
廈門寶龍鉑爾曼大酒店一樓鑽石廳(湖濱中路133號) |
兩岸嘉賓 |
19:30 |
開幕式
話劇《西廂記外傳》
(原名:《孫飛虎搶親》)
國家話劇院、臺北藝術大學聯合演出 |
廈門藝術劇院 |
全體來賓 |
10月28日
(星期日) |
8:45 |
姚一葦生平與著述展開幕式 |
廈大自欽樓 |
兩岸學者\專家\大專院校師生 |
9:30-12:00 |
姚一葦先生誕辰90周年
學術研討會 |
廈門大學人文
學院101室
報告廳 |
15:00 |
北管樂專場
台中市何厝新樂軒
泉州市泉港北管樂團演出 |
南音閣 |
19:30 |
《折子戲專場》
臺灣戲曲學院、泉州藝校、漳州藝校、廈門藝校聯合演出 |
海滄區文化
中心影劇院 |
話劇《我們一同走走看》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演出 |
廈門大學
建南大禮堂 |
高甲戲《淇水寒》
廈門市金蓮升高甲劇團演出 |
集美福南堂 |
木偶戲《那一年,我們一起救的女孩》
台中聲五洲掌中劇團演出 |
文化藝術中心西廣場 |
10月29日
(星期一) |
9:00-11:45 |
研討會
姚一葦先生誕辰90周年學術研討會 |
廈門大學人文
學院101室
報告廳 |
兩岸學者\專家\大專院校師生 |
15:00 |
南管偶戲《盧俊義》
臺北木偶劇團、錦飛鳳傀儡戲劇團演出 |
南音閣 |
木偶戲《那一年,我們一起救的女孩》台中聲五洲掌中劇團演出 |
北京師範大學廈門海滄附屬學校 |
|
19:30 |
新編京昆《雜劇班頭-關漢卿》
臺灣戲曲學院演出 |
廈門藝術劇院 |
兩岸學者\觀眾 |
《音樂打擊樂專場》
臺灣形象綜藝團&桃園林水永打擊樂團 |
文化藝術中心西廣場 |
|
10月30日
(星期二) |
9:00-11:30 |
姚一葦戲劇講座 |
廈門大學人文
學院101室
報告廳 |
學者\師生 |
16:00 |
木偶戲《西遊記·大鬧水晶宮》
臺北木偶劇團演出 |
何厝小學 |
19:30 |
話劇《一口箱子》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演出 |
廈門大學
建南大禮堂 |
兩岸學者\觀眾 |
《音樂打擊樂專場》
臺灣形象綜藝團&桃園林水永打擊樂團 |
廈門藝術劇院 |
10月31日
(星期三) |
9:00-11:45 |
主題座談“傳統藝術的當代思維” |
廈門市臺灣
藝術研究所 |
兩岸學者 |
19:30 |
閉幕式
南音《情歸何處》
廈門市南樂團演出 |
小白鷺藝術
中心金榮劇場 |
全體來賓 |
11月1日
(星期四) |
全天 |
離會 |
|
|
紀念姚一葦先生誕辰90周年學術研討會
時間:10月28日9:30-12:00
10月29日9:00-11:45
地點:廈門大學人文學院101報告廳
議程:每人發言時間為20分鐘
第一場10月28日9:30-10:30
主持人:牛川海(中國文化大學教授)
發言人:
田本相(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教授)
論姚一葦先生的學術和創作的貢獻
林國源(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教授)
論《姚一葦美學四種》中的想像論——兼述一葦先生劇作中的戲劇想像
陳世雄(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
談姚一葦先生的《一口箱子》
茶敘 10:30——10:50
第二場:10:50-12:00
主持人:田本相(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教授)
發言人:
洪祖玲(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副教授)
《孫飛虎搶親》——六?年代華人戲劇中的異卉
吳曉江(國家話劇院一級導演)
我和姚一葦先生“相遇”在舞臺
自由發言
第三場 10月29日9:00——10:00
主持人:劉效鵬(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副教授)
發言人:
詹惠登(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副教授、學務長)
以《孫飛虎搶親》為例談兩岸戲劇合作
宋寶珍(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姚一葦先生的x情結
朱雙一(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研究員)
辯證法和精神分析心理學在姚一葦戲劇理論創作中的作用
茶敘 10:00——10:20
第四場:10:20——11:45
主持人:周甯(廈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教授)
發言人:
王曉紅(廈門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臺灣話劇現代意識的覺醒:姚一葦劇作研究
吳慧穎(廈門市臺灣藝術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助理研究員)
從《一口箱子》談臺灣現代戲劇轉型
林清華(廈門市臺灣藝術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姚一葦的焦慮
自由發言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30周年校慶系列活動《孫飛虎搶親》
今年(2012),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成立即將屆滿30週年!為慶祝這喜慶的生日時刻,北藝大特別推出台灣現代戲劇導師、本校戲劇系創系主任姚一葦先生的經典劇作《孫飛虎搶親》,除了表達歡慶之意,更向大師致意!
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和大陸中國國家話劇院共同製作演出的《孫飛虎搶親》,2012年4月6、7、8日於國家劇院演出三場。故事取材自《西廂記》,作者在劇中注入現代戲劇元素,並顛覆《西廂記》的故事情節與角色性格,對演員的表演功力是一大挑戰。本次演出,由中國話劇院國家一級導演吳曉江以及金獎設計團隊劉杏林、林恆正、簡立人共同打造,這齣「現代西廂」劇中四位男女主角,由兩岸優秀青年演員擔任,同台飆戲,精彩可期!
關渡通訊:姚一葦大師經典戲劇《孫飛虎搶親》首演登場


紀念姚一葦逝世十週年活動

「一葦渡江──台灣現代劇場的領航者」特展
展出期間:2007年5月4日(週五)∼
6月3日(週日)
展場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二樓
開幕茶會:2007年5月4日(週五)3:00pm 關渡美術館二樓咖啡館
主辦單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表演藝術博物館辦公室
協辦單位:姚一葦藝術基金、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學系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2007夏季公演 姚一葦劇作《一口箱子》
製 作 人:洪祖玲 王世信
執行製作:王世信 詹惠登
導 演:姚海星
舞台設計:房國彥
服裝設計:陳佳敏
燈光設計:林克華
音樂設計:林俊逸
舞台技術設計:楊金源
舞台監督:吳維緯
演出時間:
2007年5月25 (五)、26 (六)及6月1 (五)、2 (六)日 7:30 pm
2007年5月26 (六)、27 (日)及6月2 (六)、3 (日)日 2:30 pm
演出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展演藝術中心 戲劇廳
購票請洽兩廳院售票系統http://www.artsticket.com.tw,20人以上團體購票及套票20份以上優惠請洽02-2893-8772
主辦單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
「再造臺灣劇場風雲:姚一葦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2007年6月2日(週六)∼6月3日(週日)
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國際會議廳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網頁:http://theatre.tnua.edu.tw/
E-mail:theatre.tnua@gmail.com
主辦單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所、姚一葦藝術基金
第一屆姚一葦戲劇論文暨劇本獎
(一)論文獎:一名,獎金新臺幣陸萬元及獎座。
(二)劇本獎:一名,獎金新臺幣捌萬元及獎座。
申請及頒獎日期:即日起至四月三十日止(以郵戳為憑)。
詳情請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網頁:http://theatre.tnua.edu.tw/
主辦單位:姚一葦藝術基金、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所
本紀念活動獲95年度教育部獎勵教學卓越計畫補助
吳瑾蓉的《維妮》討論隆乳議題
勇奪第一屆姚一葦劇本獎
姚一葦藝術基金管理委員會、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
聯合發稿
由姚一葦藝術基金管理委員會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聯合舉辦的「第一屆姚一葦戲劇論文暨劇本獎」,從2007年4月公開徵件,至5月10日截止收件,已於2007年6月3日公佈,論文獎從缺,劇本獎由吳瑾蓉的《維妮》獲得,獎金捌萬元。
劇本獎有三個入圍作品,分別為高俊耀的《他的兩場葬體》(入圍理由:題材十分有趣,讓人感受到特殊的異國文化,表現出荒誕的特質)、王永潔的《樂生》(參選作品中,唯一以當代社會事件為題材的作品,展現出年輕人對社會的關懷)以及吳瑾蓉的《維妮》(劇本的原創力十足,以獨特的觀點,針對當今社會扭曲的價值觀加以批判,充滿幽默的特質)。入圍證書由這次應邀參加「再造臺灣劇場風雲──姚一葦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退休教授馬森、中國國家話劇院一級評論家林克歡,以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院長鍾明德頒發。
劇本獎首獎最後由吳瑾蓉的《維妮》勝出,評審委員認為該作品「觀點幽默,語言處理非常流暢,戲劇效果強,女人形象很現代,不會八股」,「看得最愉快,作者把人性寫得透徹,很不簡單」,「作者非常有潛力,強烈的價值觀批判,既犀利又富原創力,映射出當今臺灣社會的普遍觀念與風氣,劇作者的手法令人拍案叫絕」。劇本獎首獎由姚一葦藝術基金管理委員會執行長王友輝頒發,獨得獎金新台幣捌萬元及獎座一座,該作品亦將刊登於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戲劇學刊》。
論文獎首獎從缺,理由是「缺乏原始資料的運用,未能具備原創性的學術貢獻,在議題上有大題小作之嫌,卻未能扣到論述主題,稱不上學術研究,類似報告性質,皆不予推薦」。
這個獎項是為了紀念姚一葦教授對臺灣戲劇之貢獻,並提倡臺灣戲劇研究與劇本創作的風氣而設立,凡在學之專科以上(含博碩士班)學生均可參加,論文範圍以臺灣戲劇(含戲曲)為研究範圍,劇本則以舞台演出八十分鐘以上的完整劇本為準,論文獎首獎獎金陸萬元,劇本獎首獎獎金捌萬元,未來預計每年均舉辦。
新聞聯絡人:于善祿 手機:0920548999 E-mail:yushanlu@ms24.hinet.net
懷念永遠的大家長一葦先生
洪祖玲(陳玲玲)
到了今年4月11日這一天,姚一葦教授已辭世十週年!那天下午,一葦師的門生在安置老師骨灰的善導寺,持誦金剛經迴向給恩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是一葦師在25年前創辦的,4月10日星期二下午3時,在台北國際藝術村二樓游藝廳,一葦師創辦的戲劇系所特邀老師的門生故舊,以茶敘的方式來追念大家敬愛的一葦先生。
陳湘琪回憶她第一次在蘆洲校舍見到姚老師時,因一葦師的年紀、氣質、外型與她父親過於相似而驚訝不已,當她告訴她父親有位「姚一葦」老先生與他有多相似時,她父親的回應更令她吃驚,「姚一葦啊,他是個了不起的人!他原來是學理工的,後改做銀行家,他學問非常豐富,在《筆匯》發表非常多文章!」陳湘琪覺得自己是無比幸運的人,當一位姚一葦精神遺產的受惠者,她這一生受用不盡。由於大二暑假時參與演出《紅鼻子》,一葦師和應強師母對湘琪有深一層的因緣,一如他們對身邊有緣人持續的慷慨關懷,湘琪剛從國外學成歸來時,一葦師果真非常像她遠在家鄉左營的父親般,連同應強師母陪她去看在八里的小公寓,讓湘琪很快就安定下來。
果陀劇場靈魂人物梁志民非常感念一葦師,不僅是在學校時備受老師呵護,畢業後創業艱辛,創團初期,一葦師持續給予熱情支持和鼓勵。每逢演出,無論演出地點多偏僻,他打電話請問老師有沒有時間看戲時,老師的答覆必是「戲當然要看!」老師和師母多選擇看首演,梁志民常從姚老看戲時的肢體語言,推測該戲的藝術成績;然,只要姚老師坐在觀眾席,他覺得自己就像吃了定心丸。
從大學時就上一葦師的「現代戲劇」與「戲劇原理」,在籌備藝術學院時期就與一葦師一起打拼的詹惠登老師,認為當年老師在文化學院的學生都可算是「入門弟子」,因當年一葦師白天還在台灣銀行上班,只能用晚上的時間在木柵興隆路家裡上研究所的課。詹惠登承認,他與一葦師關係雖從師生發展成同事,然他對一葦師一直是很敬畏的,因為在大學時老師授課態度非常嚴肅。一樣也是文化影劇系校友的靳萍萍老師,在大學時對一葦師也是很敬畏,但成為戲劇學系的同事後,發現一葦師其實蠻開放幽默的,也喜歡學生聰明活潑,一葦師強調戲劇系的孩子不能只是書呆子。她懷念一葦師尊重同事鍾愛學生的身影,當年戲劇學系借居台大男八舍和蘆洲空大校舍,一葦師每天在校園「遊走」,不時在走廊與老師同學話家常。一葦師喜歡看?,系上有任何演出,一葦師必開開心心觀賞。
這番話引起與會多人的熱烈回應,一葦師服膺當年蔡元培帶領北京大學的開放作風,老師第一!學生第一!他關愛每一個未來劇場的主人翁。他真是個愛系愛戲的大家長。
在姚海星教授的心目中,父親在學校對待同事和學生比在家裡要輕鬆,因為姚先生白天上班,下班後在家時就是他讀書寫作的僅有時間,這種時候,父親常顯得非常安靜,因他「心有所深思」。在北一女任教的母親范筱蘭自己也是作家,她完全支持姚先生的志業,肩負了所有的家務與教養兒女的工作;在家裡的姚先生是以治學和創作為首務的。她感念父親對待孩子的教育方式是完全開放與信任,他們兄妹三人,無論學理工或學戲劇,都是出於自發,成長過程裡完全沒有來自父親對他們要求的壓力。海星很懷念父親說故事的能力,姚先生記憶力超強過目不忘,一本《西遊記》,父親連細節都記得清清楚楚且說得口沫橫飛。一葦先生珍惜時間的態度與他絕佳記憶力一般著稱,在他第一次住院接受心導管手術時,因無法下床走動,他就在床上逐首背誦唐詩三百首,竟然一字不差!
※ ※ ※
台灣戲劇和劇場教育普獲尊重的教育家姚一葦教授(1922.4.5-1997.4.11),創作著述等身,是著名的劇作家、美學家、戲劇學者,更是1970年代台灣劇運──實驗劇展──最重要的推手。
一葦師曾自況是喝著五四奶水長大的,在那個年代,知識份子自許對國家、對社會有責任;雖然政府或政權常常重創這些自許社稷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書生,然終一葦師一生,他實踐了魯迅囑咐他的兒子的遺訓:絕不作空頭的文學家。
1975年,我尚就讀東吳大學外文系四年級時,因旁聽老師星期六在文化影劇系講授的「戲劇原理」與「現代戲劇」,與老師結下二十二年先師生後同事的情誼。一葦師是一代文化巨人,從他身上,我約略歸納出幾項人格特質:
- 化負面為正面的生活觀:在一葦師成長的年代,內憂外患,戰火連連,少年姚公偉(一葦師原名)離家就讀中學,卻因八年抗戰,有家歸不得,過年放暑假,全校空無一人,這原是極其悲慘的命運,然嗜書如命的姚公偉,讀遍學校圖書館和書店的藏書,竟造就了他日後成為1960到1970年代兩岸第一美學家的資糧。這項化負面為正面的特質,顯現在他的劇本創作中,如在無比悲觀的《X小姐》之後,出現了達觀的《重新開始》,一葦師並親自執導此劇演出。
- 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精進力:一葦師重要著述和劇作,都是他在銀行上班之餘完成的,老師精進的毅力真是令人敬佩,據應強師母描述,已經七十多歲的一葦師,每天早上醒來,先想想當天的工作,再朗朗道:「少壯不努力,老大徒悲傷!」而後一躍而起,開始他一天炯炯有神紮紮實實的生活。直到一葦師退休一週回系館一天授課,他必都精神奕奕地與同事在研究室走廊談新戲新書新電影新思潮。
- 尊重每一件大小事的敬業精神:從我成為一葦師的學生開始到自己亦成為老師,凡有寫作,必請一葦師斧正,老師總是不憚其煩地為我看稿,在他備課時,無論劇本多麼熟悉,他必再讀一次。一葦師的理想能不落入口號,能如此深深印烙在與他相處共識的人心目中,乃因他不分鉅細,必以最誠摯的心和實際的作為來完成。
在這聰明人過多的時代,我們需要非常非常多的姚一葦先生!
※ ※ ※
在1999年,當時已癌症末期的李應強師母,為她衷心摯愛的夫婿建立了姚一葦藝術基金,希望一葦師為戲劇、文學、美學、藝術全心力奉獻的風範,得以薪火相傳。在一葦師逝世十週年這非常時節,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的戲劇系所、劇場設計系所、姚一葦藝術基金、博物館研究所等,鼎力共襄盛舉,以一系列紀念活動來表達大家對一葦教授濃烈的緬懷之情。四大紀念活動分別是:
- 博物館研究所:「一葦渡江──台灣劇場的領航者」特展
- 戲劇學院2007夏季公演:姚海星導演姚一葦劇作《一口箱子》
- 姚一葦藝術基金、戲劇學系所:姚一葦劇本獎暨論文獎
- 戲劇學系所、姚一葦藝術基金:再造台灣劇場風雲──姚一葦國際學術研討會
5月4日這天,在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一葦渡江─台灣劇場的領航者」特展為這系列活動拉開序幕,展期一個月。開幕當天,春光明媚,展場裡裡外外,滿是昔日受教一葦師門下的弟子、北藝大同事等等,大家睹物生情,茶會形同憶舊會,更感受到一葦師的人格魅力。
5月下旬,姚一葦教授創辦的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原國立藝術學院戲劇學系)夏季公演,推出《一口箱子》。此劇在1977年由中國文化學院藝術研究所戲劇組公演,在當年荒蕪的台灣劇場是一大盛事,三位剛歸國戲劇學者擔綱藝術群:導演黃美序、表演教練汪其楣、設計司徒芝萍,演員有李立群、金士傑等,此次演出被視為實驗劇展的先驅。三十年後,當年尚就讀政大歷史系擔任服裝設計暨執行的姚海星,而今已是本校戲劇系所資深教授,為了紀念三十年前《一口箱子》演出時里程碑的重要意義,傳承父親戲劇衣?的姚導演選擇搬演此劇。在一切見怪不怪的今天,《一口箱子》的失落感與荒謬性如何被演繹出來?這是大家很好奇想一睹究竟的。
姚一葦教授曾坦承最喜歡的頭銜是「劇作家」,其次是「戲劇學者」或「美學家」;無論劇本創作或學術論述,一葦師都有傲人的成就。在這十週年的特別時節,姚一葦藝術基金與戲劇系所舉辦「姚一葦劇本獎暨論文獎」,鼓勵有潛力的新人在創作與思想的領域再接再厲。
整系列紀念活動以6月2、3日「再造台灣劇場風雲──姚一葦國際學術研討會」達到顛峰。來自海內外的學者如馬森、林克歡、黃美序、司徒芝萍、牛川海、吳麗蘭、廖仁義、陳正熙、張啟豐等人,對一葦先生的創作和論述,提出精闢的見解。姚一葦因戰火而來到台灣,在台灣五十多年,他對戲劇單純的熱愛,澈底改變了台灣現代劇場的面貌與質地;是命運選擇他作為台灣現代劇場的祖師爺?還是他改寫了台灣劇場的命運?在他辭世十年後的今天,戲劇學者當有不同的評斷,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姚一葦是台灣現代劇場的領航者。
Go top |